城市“村落”的形态——珠海“城中村”空间与城市变迁的都市人类学分析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李 晴
关键词: 城中村;风土聚落;空间与社会变迁;村落再生;都市人类学

摘 要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城市人口和面积急剧膨胀,不少原来栖息于田野中的村落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被包入城内,村落原有生态环境骤然改变。这些被纳入城市中的城中村落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了当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抓住作为“都市中的风土聚落”的城中村这个主题,试图运用都市人类学的方法,对城中村现象进行剖析,分析城中村空间和社会环境变迁的状况、过程及其未来走向。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中村的风土聚落文化特征、洋溢的生活气息及其生态自我调适能力证实了城中村不是城市的对立物,村落在城市环境中可以再生。
        论文的文本组织是围绕“落入后现代城市中的前现代村落空间和社会形态发生了何种变化?”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论文在导论部分从广义的层面着重厘清城中村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整理相关研究文献。从正文开始,主要集中于珠海三种不同类型的城中村讨论。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1章简述了珠海城中村落的历史,重点从村落的地脉特征、古街形态、历史地标以及古树、古井四方面探析了城中村落的风土特征,考察了村落的民俗性文化和村落空间的公共生活。第2章从城市化和打工潮的关起以及珠海三次空间规划的层面描述城市化引发城中村现象的历时性过程;分析城中村新村居建造风潮的情由及其密集的城中村空间形态结果;通过城中村的空间问题成因分析,指出这些问题的孳生并不是城中村本身的过错。第3章在村落社会构成分解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性访谈材料,分析了城中村村民及租户的社会境况,揭示出村落空间密质化和资源衰竭的社会性原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城中村村民及租户的社会适应性。最后一章分析了珠海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运作情况和改造后社会生态关系的变化,指出单一性改造的弊端;通过村民和租户对于村落环境、历史遗产、改造方式态度的分析,解释了村民与租户对于城中村改造的保守性态度;在改造经验和居民意愿调查基础上,提出城中村渐进式改造理论,并通过案例(包括垂直式村落——吉大村改造模式和渐进式改造——山场村改造模式),对城中村新的改造方式进行了探索,探讨了村落再生的可能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