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市井图像的时空特征——历代《清明上河图》比较研究

导 师: 常 青
作 者: 刘涤宇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市井;城市形态;街道空间;市肆空间;民居空间;地标;典型建筑

摘 要

        【本文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本论文以历代各版本《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以“市井”,也就是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 思路展开相关研究。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图像城市史的比较研究为中心,下篇则在上篇 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具体建筑形态的比较研究。 
        历代《清明上河图》构成了从北宋一直到清代或直接图像传承、或以文字为 中介间接传承的图像系统。通过对图像系统传承脉络的研究和对各版本所体现的 市井形态进行分类,进一步提炼出各版本的图像城市史基础特征,包括时代特点 和地域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对日常生活尺度下的市井形态进行比较研究,首先要建构比较研究所必需的 理论框架。所以,本课题以图像内容所表达的信息为基础,参考前人研究方法, 建构能够清晰切入图像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在对“唐宋城市变革”对本课题研 究的时间段城市形态的意义的在再探讨基础上,研究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讨 论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然后以空间的所有权和准入权为 基础,以街道、市肆和民居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探讨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及 其界面形态;ᴰ后通过建筑人类学的场景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街道空间视 线可达性研究,分析中国古代城市不同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和基础。城市形态差 异和演进背后有物质、人口、制度及技术、价值观念与消费风尚多种原因,在上 篇的ᴰ后试图对城市形态差异背后的原因作出解释。 
        对建筑形态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城池和地标这些在中国古代城市中 具有突出可识别性的建筑或构筑物形态入手,探讨了历代城墙和城门的特征与演 变,宋代的彩楼欢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望火楼的结构复原以及在北宋 东京城市中的作用都是相关的探讨内容。然后选择对相关时代和地域的市井形态 意义重大的典型建筑进行研究,包括作为背景的普通市井建筑、作为重要空间节 点的虹桥、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性观演娱乐设施的宋元勾栏和明清戏园、作为 民俗“春台戏”活动临时性构筑物的各版本乡野戏台,以及从作为北宋东京游观 空间的金明池到宋元图像以及后期《清明上河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金明池相 关建筑和游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的一些城市史和建筑史线索。 最后,总结了本论文对建构一部宋代以降的图像中国古代城市史所作出的努 力和方法上的突破,并从各版本《清明上河图》的图像源流、城市史和城市形态 的比较、建筑形态的比较三个方面总结了本论文所取得的基本成果。并展望了图像城市史研究需要继续努力并可能取得成果的领域,对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